热点推荐

查看: 31877|回复: 8

[文学] 【李睿文学】父亲,女儿欠您陪伴的日子(原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22 02: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品茗(李睿) 于 2019-9-22 03:06 编辑

父亲,女儿欠您陪伴的日子(原创图文)
李  睿
wechat_upload15690903815d866b4dac2de

   往往是在某件事情的触动下,我们醒悟;常常会在经受某些历程后,我们升华。刻骨铭心的却是,很多醒悟与升华,是以悔恨为代价。  
                         ——题记
wechat_upload15690903885d866b54b2da5

(一)

   公元2005年11月17日,农历十月十六。

   清晨。阳光温情地倾洒在深圳的大地,我的世界,却狂风暴雨——泪雨肆意,在眼中,在脸上,在心里。7点50分,电波传来远方的噩耗:父亲,您离开我们。风雨坎坷七十四载,在小女儿返程工作5天之后,您将人生所有的留恋、所有的苦痛、所有的遗憾都打成包裹,一股脑拎走,走远,走远,再也、再也看不见。

   用母亲曾经的哭歌来说:您和母亲,是一根苦瓜藤上结出的两个苦瓜。的确,您“苦”了一生:公元1931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您出生于一杨姓家庭,上有一智障胞兄。幼年时,亡父,随寡母入李家,更李姓;少年时,失手足;中年时,丧慈母。成年入赘山里的袁家,改姓袁,劳作不辍,辛辛苦苦养育四儿两女,直至倒下的那一天。

   “你们谁像袁队长家,苲草(三四十年前,喂猪的一种河草,猪也不是很爱吃)吃半条河?”这既是我们家“苦”的真实写照,也是乡邻对您人格的最好褒扬。

   “做人要有骨气,丢了骨气直不起腰。”“贪小失大惜指失掌,不占便宜睡觉安。”再苦,您也有自己的信仰与做人的原则。做大竹园四队队长多年,您从不允许我们家任何人染指任何一样姓“公”的物品。

   “亲帮亲,邻帮邻。”与乡邻相处,您也是肯帮忙不怕吃亏,从没有与任何人红过脸急过眼。

   一生辛勤劳碌、清贫节俭,一生谨慎宽和、与人友善,一生正直憨厚、克己奉公——一个地道的“苦命人”,一个公认的“大好人”,用一言一行教我们做人,这就是您,我的父亲。

wechat_upload15690903785d866b4a76a38

(二)

   横穿小村的小河子依然澄白如练;环抱村庄的小山依然清秀妩媚;家乡的云,还是那样,如仙子泛起笑靥,羞羞答答。场院上,依旧堆着小山般的柴垛,那是年近古稀的父亲砍下挑回的。我嗔怪父亲不顾惜身体,父亲憨厚地笑笑:“在山外哪里吃得到用柴火烧的大锅饭!”

   翻捡出二十年前发表于《荆门日报》的这段文字,潮潮的水雾在眼际蒸腾。

   您特别爱吃大锅做出的锅巴,哪怕有点烧糊;您特别爱吃柴火炖钵炉子,即便清水炖白菜萝卜。我亦如此,像极了您。

   写那篇文章时,我还没有远行,还能常回家陪伴。每次回乡,我都能看到您咧着缺牙的嘴,满足地笑;每次回乡,我都会陪您吃柴火灶锅巴,就柴火炖钵炉子。柴火灶大锅里水煮、捞起、控干再蒸熟的米饭啊,白白净净,粒粒松散,弥散着诱人的米香味儿,贪婪地吸上一口,鼻孔、味蕾乃至整个身心都是说不尽的舒坦;锅巴的脆香哟,久久在唇边旋荡……

   现在想来,当初陪伴的日子,是您最知足的时候吧?

   而女儿,一直没有懂你。

   升学时,为您做上门女婿一辈子的不甘,女儿自作主张,决定改姓跟您姓。问起您的原名,您咧嘴笑笑,告诉我到李家后的姓名。后来,知道姓杨的本姓后,我懊丧不已,您又只是咧着嘴巴对我笑笑。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一切呢?父亲这本“书”啊,我读不懂。

   是的,我读不懂。工作后,女儿一直努力飞翔,做山里飞出的一只金凤凰,这样就能给您带来荣光,给您带来自豪和快乐吧,父亲?于是,从乡村到镇上,我飞翔,飞翔,再飞翔,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风筝。

   2005年2月,我选择远飞深圳,去寻找更广阔的天空。父亲,当我在火塘旁告诉您我此生的重大决定,您只是咧着嘴巴笑笑。后来我出去晃了一圈,再进来陪您,看到您使劲吧嗒着纸烟,脸上,有些落寞。

   女儿做一只金凤凰,做一棵参天大树,为您顶门立户,您不骄傲吗?那时的我,很奇怪您为什么总是波澜不惊。那时的我,也就这样,自以为是,一往无前。

   过去,女儿真的没读懂您啊,父亲。现在,再读二十年前的文字,想到那高高的柴垛,蓦然醒悟:父亲呀,我只是您的幺姑娘,您的小棉袄。您最需要的不是我光宗耀祖、传宗接代,您渴盼着的,叫“陪伴”,您渴盼的,是能继续为我打柴,看我美滋滋地吃柴火灶做出的锅巴,就着我爱吃的柴火炖钵炉子。

   而您的幺姑娘,一漂多年,欠您陪伴的日子。

   泪眼朦胧中,又浮现多年前每次挥别的情形:母亲,给我包上几块我爱吃的熏豆腐、熏腊肉;父亲,您追着已启动的摩托车叮咛:“闲时多回来走走,看看。今年我砍了一大堆柴呢。”

wechat_upload15690903835d866b4f7c35b

(三)

   有些记忆,永不会模糊;有些思念,永不会老去。

   今年7月30日,骄阳当头,我独走母亲河峡卡河,找寻您和母亲的足迹。

   在峡卡河上游,偶遇认识您的老人叶发学大叔。分别时,我舍不得松开老人家的手:“祝您老永远健康!”心底,我也在说:父亲,我还握着您的手呢。

   8月2日,仍然是烈日当空。我再往我的小村庄大竹园,徒步姊姊河小河子。

   四组和二组交界处,我独下主路向西行,特意绕到林场,追寻您的足迹——二十多年前,年近七十的您还曾在这里打工。

   时过境迁,整个林场,关联您的,只剩一片桃林是真切鲜活的唯一记忆。在这片桃林前,我久久驻足。因为,它,早已镌进我的年轮。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可怜渔父重来访,只见桃花不见人。”没有《山中问答》的悠然,只有《桃源》的缺憾、忧伤。静静驻足,看看这片桃林吧,仿佛来陪陪您。

   下午来到老屋场。老屋场的桂竹子林,依然“万竿如束翠沉沉”。在竹林旁,我久久伫立,遥望童年。那时,劳作之余,会一点篾匠活儿的您就砍几竿竹子,将竹节劈开剖成竹篾,编成篮子、筛子,用枝叶做成锅刷子、竹扫把……编扎好后,挑到集市,换来厨房里的盐巴,换来几个“牛舌头”饼,让翘首以待的我们欢天喜地地解解馋。

   而您,坐在小椅子上,乐呵呵地看着我们,“吧嗒-吧嗒”抽着您的旱烟袋。

   这幅画面,叫陪伴。

   父亲呀,您陪我们长大,女儿却没有陪您慢慢变老。

   从您病危到离去,您的幺姑娘不在身边——女儿亏欠您陪伴的日子呀。而且永远、永远无法弥补。

wechat_upload15690903905d866b565659f

(四)

   “水有源,树有根,父母恩情比大海更深,为儿女,操碎了心……”父亲,您第一次跌倒,是犯病了还上山打柴之际。几个月后,您第二次跌倒,仍然是在上山打柴之际。只是这次跌倒,您再没有起来……

   知道您第二次摔倒,一直没醒,我跌跌撞撞请假从深圳往家里赶。回到家,父亲呀,您奇迹般地清醒,是因为小女儿一直是您漂游于他乡的牵挂吗?您望着女儿流泪了,您能握女儿的手了,您含混不清地说话了,您要女儿喂您吃东西了,您和女儿含含混混地聊天了……父亲呀,其实女儿也知道“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其实女儿也看过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以为您正在康复,以为自己可以从容尽孝,以为两班毕业班的孩子一天也不能再耽搁,女儿愚蠢地放弃陪伴、选择返程。还有多少反哺未了的心愿,还有多少偿还不了的恩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啊,可是女儿愚蠢地再次远行。

   5天后,现实给我一记重锤:父亲,您永远离开我们。

   往往是在某件事情的触动下,我们醒悟;常常会在经受某些历程后,我们升华。刻骨铭心的却是,很多醒悟与升华,是以悔恨为代价。

   “莫忘父母恩,一粥一饭抚养我成人。人间苦,你们都尝遍,如今,也该享天伦。”陪伴,才是最好的孝顺呀;陪伴,才是您最渴望的“天伦”。当我醒悟,当我升华,父亲呀,您已将人生所有的留恋、所有的苦痛、所有的遗憾都打成包裹,一股脑拎走,走远,走远,再也、再也看不见。

   父亲,女儿永远欠您,陪伴的日子。
                                       
——写于父亲八十九岁诞辰


wechat_upload15690903875d866b532909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用户组:Lv1

发表于 2019-9-22 21:17:21 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睿老师情真意切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满满的“跪乳”与“反哺”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用户组:总版主

发表于 2019-9-23 06:45:00 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臧合轩 于 2019-9-23 06:48 编辑

        你第一篇是寻着母亲河的足迹,一路追忆着母亲的一生平凡而又坎坷的一生,让人为之动容。两个母亲熠熠生辉的形象,让人的思绪流连于伟大的母爱的怀抱里。如果说母爱似水,柔心化骨的话,那么,父爱似青山,挺拔巍峨,两肩担负的是整个世界。(当然是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这篇写在你父亲八十九岁诞辰之祭日的追文,应该与第一篇是姊妹篇。
        人们常说,女儿是父亲的贴身小棉袄,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这句话听着有点小资,这在当时物质匮乏和人们疲于养家糊口的农村来说,有诗和远方的遥远感。但提炼出女儿是父亲前世情人和贴身小棉袄这句话的素材,正是来自于最底层的千千万万个象你父亲一样的父亲们。他们铁肩担道义,世界的苦尝了个遍,在他的味蕾里,没有苦的感觉,有的只是他的血和汗能换来家庭成员的温饱而甜美的快乐。
        父亲宽厚的胸膛和坚强的肩,是我们铜墙铁壁的靠山,在我们的记忆中,父亲永远是万能的,没有做不到的事。小时候,煮一锅糊拉汤,尝一口,那么难于下咽。再看坐在旁边的父亲,吃得那么香,津津有味。呼拉呼拉不几下,大半碗下肚。(周老师评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用户组:总版主

发表于 2019-9-23 06:47:56 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臧合轩 于 2019-9-23 06:50 编辑

        原以为是父亲碗里拌了猪油,趁他放碗之机,端起他的碗尝了一口,还是那么难喝。这是因为父亲的辛劳而饥饿,吃什么都香。可谓饥不择食。你的父亲是幸运的,他有你们一群儿女们的陪伴,看着你们一个个长大成人,有出息。就象屋梁上的窝里燕子一样,从筑巢到产卵再到破壳而出,从嗷嗷待哺到鼓翅腾飞,无不渗透着燕子父母的血和汗。
         正如你所说,父亲盼你成才,在外做大事,可又舍不得你离开他,心中盼望你天天陪他。这是他最大的奢望。往往事不两全,对儿女来说,最缺的就是陪伴父母的时间,最易忽略的事也是这件事,留下的只有过后的遗憾。风欲静而树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羊有跪乳之情,乌鸦有反哺之恩。体之发肤均授之于父母,我们更应尽孝道。古之有朱熹重孝道,在自己祖宅内种下槠树,作为自己的化身,陪伴父母,以尽孝道。古有24孝图,正是提警醒我们,永远不要忘记父母之恩!(周老师评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23 12:58:50 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成伟_AAEAQ 发表于 2019-9-22 21:17
李睿老师情真意切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满满的“跪乳”与“反哺”之情。

有些领悟,能早十年二十年多好!正因如此,我写出来,一是告慰父亲,二是告诉大家,提醒大家:抓紧啊,让还在的亲人幸福,给不在的亲人宽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23 12:59:59 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臧合轩 发表于 2019-9-23 06:45
 你第一篇是寻着母亲河的足迹,一路追忆着母亲的一生平凡而又坎坷的一生,让人为之动容。两个母亲 ...

感谢臧会长不辞辛苦的搬运,臧会长辛苦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23 13:03:54 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臧合轩 发表于 2019-9-23 06:47
原以为是父亲碗里拌了猪油,趁他放碗之机,端起他的碗尝了一口,还是那么难喝。这是因为父亲的辛劳 ...

过去,我以为自己改了姓名随父亲,做什么都出色,多给予父亲物质上的关心,就能给辛劳受苦一生的父亲带来欣慰,就能让父亲含笑,后来才认识到,我和父亲考虑的不在一个频道,对姓氏对物质享受,其实父亲早就放下,他心里想的,就是尽量多为儿女担待一点,帮哥哥嫂嫂们耕田耙地,多为家里打点柴让我们可以美美吃柴火饭,以此表达自己最纯朴最实在的父爱。
随着年龄的攀爬,思考的深入,别人经历或者经验的启迪,有些事情就懂了。只是,很多事情是无法弥补的,包括我改姓名对母亲的伤害……[流泪][流泪][流泪]
很多事情,真的要从书本当中去学一学,从他人文章或者身边人经历中汲取教训,而不能一味去摸索,否则也许就陷入永远的懊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4

用户组:Lv4

发表于 2019-9-23 15:13:47 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期。

世间最大的悲伤,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在。往后余生,不要让陪伴,成为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9-23 15:50:51 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蜀道_IAqql 发表于 2019-9-23 15:13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期。

世间最大的悲伤,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在。往后余生,不要 ...

最牵挂自己的,莫过于父母。父母在,我们还是娃子;父母离去,我们就再也不是娃子……尽孝,要趁早;尽孝,要真正懂得父母以及其他长辈究竟需要什么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