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也感叹过。曾写过一篇《“人情”“缩水”何时了》的文章呢。
看到朋友的一段博文:
现在回老家送人情要出几份钱心里没底,特别是农村结婚宴。第一是随份子,当属正常,略。第二是“揪脑壳”,就是新人敬酒,敬酒就要给点见面礼。现在这项仪式更快捷了,每桌酒席上在开席前摆一张人情单、一支笔,临时指派一名席长,收钱记账,然后返回到主人那里,主人就会知道某某某给了多少,今后对方有喜事,自然还得还这个人情。第三,你可能还要点歌。家有喜事,搭上戏台,雅的俗的一锅端,然后会听到主持人夸张的吆喝“大姑妈为祝贺XXXX喜结良缘点歌100元”、“二姨妈为祝贺XXXX佳偶天成点歌200元”……如果连一个远房亲戚都点歌了,那些近亲脸上怎么还挂得住?你出的钱怎能比他少?点歌也是要上人情账单的,演出单位只拿他该拿的三五千,多余的点歌费得返还给主人家。第四,有时厨房帮厨的还要“打花”,就是收点小费。老规矩是将一碗菜用另一碗扣住,上面放一块萝卜,萝卜上插一朵花,一般放在近亲长辈面前,长辈放上一点钱后才可掀开碗,大家共享这碗菜。现在如果遭遇“打花”,也改革了,遍桌开花,人人有份,钱不在多少,一块十块一百块都行,钱越多,帮厨的人笑容越灿烂。常说入乡随俗,乡俗人情过于繁琐,习俗便有了“陋”味了。
感慨何其相似!如今人情风愈演愈烈,但凡沾得上边,必有一宴:大到红事婚宴、白事殁宴,小到诞辰宴、升学宴、乔迁宴、探病宴,事情多多,宴请不断。诞辰宴从10岁宴或者12岁宴到30而立宴,40不惑宴,一条长线宴事,一腔无奈感叹……
这些花样繁多的酒宴“革新”不单单是在农村时兴,如今已是星火燎原,演变成全国山河一片“红”了。鸣礼炮,上礼单,是传统项目;敬酒敬茶奉送红包,上点歌礼,出讨喜小费,这些创新项目也不断上马,不断发扬光大了。新人喜结良缘,寿星福禄双全,前往祝贺的要么接受新人的敬酒,要么得为寿星敬茶。就拿我家来说吧,自己奉送红包加上老公奉送红包得是双份。因为我们夫妻都远离家园,所以儿子大人作特派员前往。儿子参加庆宴,当然也要奉送喝茶红包,我们一家就要奉送三个喝茶红包,仅是喝茶红包没有500元就拿不下来……
其实被宴请者和宴请者,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情感当然不是以礼单上账目的大小来核算,不是以红包的厚薄来衡量。可是如此喜庆、热闹、繁琐的背后,会有多少喜悦?主宾鸣放炮竹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炸掉的是金钱,浪费的是资源,制造的是噪音;去祝贺或者探望,多送出的“礼”含有真诚,含有情义,却渐渐多了些无奈与烦恼;而举办庆宴的主人,也未必是开心、未必是轻松,因为出来“混”的,都要“还”的……没办法,哥只是保管“股票”的,而且这股票根本没有升值的空间。不不!不是保管,是自己送出去的人民币的“缩水”回收,不不!应该说:人民币都被炸掉了,吃掉了,倒掉了……因此,无论是设宴的主人,还是赴宴的客人,情感的回报或者投资,因为名目繁多的宴会“革新”而变了味道,而贬值、“缩水”,而成为一只垃圾股。
不知道中国人情宴还会怎么升级、革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