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也没什么好的,无非就是心静,有主见。
读书与生活 少年时读书,乐在脸上,彼时如小树新芽,欣欣向荣,一切都是新的,试错成本也低,“年轻人犯了错误,上帝都会原谅”,少年思虑单纯,为快乐而阅读;中年时读书,多为了事业而读,行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彼时人生上有老下有小,负担也多,责任也重,读书为专业知识精进,为社会担当,也为一家老小谋福利,此时读书之乐,在心里;及至老年,人生开始做减法,诸缘渐减,人也逐渐从各种社会责任中解脱出来,社会关系日益简单,同龄人慢慢凋零,自己也渐渐被社会边缘化,彼时闲暇时间多,社会阅历丰富,此时读书,乐在骨子里,立功、立德、立言,人生三德,立言正当时。
君子不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器是技巧,可以习得,道是理念,须靠悟得,读书的精神应以求“道”为目的,而不是“器”,君子不器,有理念而无执念。于艺术而言,这是“匠”与“师”的分界线,再好的食材,没有各种佐料的加入,难于成为美食,再多的知,不善于融通,也难成识,如同人患了消化不良之疾,难受。
知识体系与碎片化知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读书要形成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如堂堂之阵,天下文章,各门各派,传承有序,其实出处并不很多,假以时日,形成知识体系并不难,碎片化知识则如同沧海遗珠,灵光一现,不时会给人以惊喜,无法让人忽略。知识体系买书看就足够了,碎片化知识则要自己动手去搜集,在当今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的情况下,能找到有用的碎片化知识,也很不易。
书房与藏书 如果说翡翠是现今女性们的热宠,拥有一件种水皆老的翡翠为女性平添许多风韵,那么书房应逐渐成为中国男人的一种品味与身份的象征。尽管有candle等各种电子书的高科技载体存在,也很好用,但我还是觉得应该拥有自己的书房,一堆的书,有时候用眼光扫扫这些书的书脊,就知道里面大致讲了什么内容,似乎便完成了某种交流,这是电子书不能带来的感受,无聊时,瞄瞄这些书,随手翻翻,也是很好的体验,尤其是名著,看完如同大师和你促膝谈心,读知识渊博之人写的书,更能事半功倍,这种体验,也很好。未来的阅读将更加注重空间体验,书房,正是这样的场所。
藏书则不藏无用之书,对自己无用的书,不如送人来得实在,让有用的人去读它、用它,于人于己都好,个人藏书还是以专业、实用为主,不显杂乱,这是一个人精神上的干净与整洁。见过很多爱书、藏书的人,最怕的就是这样一种人:什么书都藏,因为杂所以反而不精,求量不求质,其实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专业体系,一样一样分清楚,常常已经足够填满一个书房了。拿破仑曾说过不怕读很多书的人,只怕只读一种书的人,用足了专一的功夫,自然诸事可为。
读书方法与知识积累 智商是上天赋于人接受事物的能力,智慧却是后天自我学习与修行的结果,是一个人做事的格局和方法,智慧比智商更能让我们在世间行走得好一些。读书并不要求智商有多高,但的确要讲究方法,书虽多虽厚,却终有读薄它的方法,一种知识在脑海中形成体系之后,寻找雕句、皓首穷经并不可取,任何学科只要沉浸其中,不出十年,都能练出一眼即知书中作者主要在讲什么内容的本领,甚至都能知道作者的不足之处,从而心中自有主张,故书的厚薄并无太大意义,熟能生巧之功,以至于斯,是为“意会读书法”。
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净化自己内心的过程,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的知识也应经常自我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人在尘世间,很容易陷于柴米油盐中而迷失自我,职称也好,职务也好,都不能成为我们精神追求的载体,过于囿于物欲,到一定的年纪,我们收获的可能只是混浊的眼神,空洞的躯壳,临机而迷的功利。
心静,方有自知之明;有主见,方可不迷于事,不失于心,不愧于人。无事,常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