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品茗(李睿) 于 2019-10-17 00:01 编辑
文/李睿
一位年轻的同事,自爆几年前作为优秀毕业生在大学毕业典礼上这样“豪言壮语”:“我们**的(此处为一句少儿不宜的国骂)大学老师愚弄了我们,浪费了我们宝贵的青春;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不能再去愚弄我们的学生,再去浪费他们宝贵的青春!”
这位老师说,所以,他要高屋建瓴,善待祖国的花朵,比如给孩子们一双审“丑”的眼睛,教会孩子审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有了“精神明辨力”,就有了独立的人格与创新的精神。于是,《理想》《春》等课文的教学,成了审丑挑刺课;于是,一个个“不美”之处被热情高昂的学生,“请”上审判台……
就拿朱自清先生的《春》来说吧。
文章历来被视为精品散文。其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哲理美、结构美一直为人们所公认,尤其是形象贴切的比喻,引发读者丰富的审美联想与想象,充分展示春天的美好。老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如果设置“寻觅美点”之类的课中审美活动,引导学生领略文本之美,然后在此基础上去发现瑕疵,改进文本,就更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更能树立科学客观的评价观。
这位老师第一课时的授课内容就是“《春》中比喻句的探讨”。课堂上,教师首先让学生听朗读音频,标识自己喜欢的比喻句。接着是评判这些比喻句。可是,针对学生找出的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排比比喻句,教师并没有为学生设置审美的舞台,让学生谈“喜欢”的原因,而是牵着学生的鼻子开始审“丑”:“你心目中的小姑娘是‘花枝招展’的还是活泼淳朴的?”“把春从‘刚落地的娃娃’写到‘健壮的青年’,是否暗含季节的推移,超越了春天的范畴?”“与张晓风的《春之伤古》相比,两个比喻你更喜欢哪一组?”
针对描写春雨特征的比喻句,老师也是采用比较赏析法:“雨是最寻常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与迟子建《北极村童话》“细细的雨丝像一根根银色的绣针,一股脑地扎向地面”比较,与“南方的雨季,雨丝像纺丝上的细线一样在天地间来回走动”比较。赏析时,老师又一次否定文本,审出了“丑”——强调所推荐文段的比喻贴切、形象、有涵蕴,批评《春》的比喻浅薄、拙劣、失当。
老师设置丰富的课中活动,注重课堂延伸和课外美文比较阅读,丰富课堂含量,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审美情趣差异,初衷很好。遗憾的是,如此“独辟蹊径”,“匠心独运”,却没有把握住审美与审丑的“度”,也没有分清主导与主体的角色界定,这位年轻人将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自己的一言堂,将探究、分享与汲取,变成排斥,变成鞭“丑”的独角戏。
其实,老师完全可以告诉同学们,朱自清先生用这些比喻,很准确地写出春雨的特征,引发人们的审美联想,那是他的独创,是他思考探索的结晶,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但前人的创作也许并不尽善尽美,我们可以去不断地翻新或完善。迟子建等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丰富比喻的内涵,这是在创新,是翻云弄巧,给我们更愉悦的审美享受。更何况,不完美,并不等于“不美”,更不等同于“丑”。即便是丑,我们牵着“美”“丑”共舞,宽容大度地接纳丑,轻松愉悦地烘托美,不好吗?
审视当前教育的偏差,我们的确需要给学生个性发展搭建舞台,需要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添加催化剂——审丑不失为一个策略。但审丑绝不是通往美的最佳途径,更不是唯一途径,审丑、鞭丑的课堂之所以更活跃,不过迎合了大家的猎奇心理与反叛心理。
现代丑学开创人罗森克兰兹说:“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培养学生“精神的明辨力”,不能把审美与审丑割裂开。审视、提炼“丑”,并唤起对真善美的更高追求,这时候,丑才有审美价值,审丑之举才有价值。
而且,审丑伴随的往往是怀疑与否定,是失落与彷徨。那位年轻老师过多寻找丑的做法,很易于把孩子引向不断否定的失望。
不是吗?神秘的自然界、多彩的社会生活、浩瀚的书籍中蕴藏着真善美,也不可避免存在着或隐藏着假恶丑。我们首先应该用审美的眼光来解读,来寻找美、发现美,再运用美的规律、美的标准,来表现美、创造美。同时,注意用科学的态度、客观的眼光反思欠美、伤美之处,完善美。这当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的处世方式。如果我们把审丑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时时处处都在审“丑”,怎能听到婉转的鸟语,怎能嗅到馥郁的花香,怎能体味大千世界的旖旎?怎能看到父母苛责背后的期待,怎么感悟老师严厉蕴含的深爱,怎能领略人生之旅的情趣?用审丑的态度来看世界,拿着放大镜来看事物的不足之处,极有可能扭曲事实或夸大遗憾,错把美丽当丑陋,深爱当伤害;以这种不如意的眼光待人处世,也必然会处处挑剔,事事苛刻,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哪里会有一路观花,一路赏月的诗情画意?会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超然豁达?又怎么能有宽容接纳的心胸,去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合力更有效率地工作?
审丑诚然重要,审美更加可贵,人格的独立与精神的创新绝不能拿审出多少“丑”来评判。审丑应当与审美相结合,并且以审美为最终目的。只有这样,审丑才会走出失望痛苦的泥淖,化丑为美,焕发出新的生机。因此,重要的是我们给予学生审美的态度,审丑的方法,让孩子们懂得不迷信既定结论,不盲从权威很重要;也要孩子们懂得,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才是个性,不是唱反调就是创新。无论是教学,还是生活,都能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去评判事物,侧重正面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适时、适量、适度辅之以审丑,以丰富美、完善美、张扬美。
牵着“美”“丑”共舞吧,在宽厚与从容中,在愉悦与优雅中,不断丰富孩子们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孩子们的思想认识与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