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查看: 25796|回复: 1

[街谈巷议] (老臧说胡集)在周掤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用户组:总版主

发表于 2019-11-24 15:07:52 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臧合轩 于 2019-11-24 16:03 编辑

                                 在周棚

        今年四月份,在白云首次听到一个叫周棚的地名,初以为是粥棚,灾荒年施粥得名。并且立刻联想起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的一段【西皮流水】:“在粥棚正与磨刀师傅接关系,警车叫跳来下鬼子搜查急。”

        七月初,采访志愿军老兵黄祖德老人得知,周棚是周姓的棚:“周棚村有个锣提沟,提着铜锣喊人的意思。‘落气沟’,是因为日本鬼子在这里集中屠杀难民,一个个活人看着‘落气’。”

        周棚,尸骨如山,血泪斑斑。

        探访石岩寺时,意外听李睿老师说了当地的好多棚:石岩村的王棚、孔棚、何棚、陈棚,周棚村的刘棚、易棚等等。联想起明清两代涌入荆山的难民,因居无定所称流民,也因搭棚居住称棚民。

        清官修《皇朝通志》卷八十五《食货略》云:“棚民乃民人搭棚山旷居住,或种麻种箐,开炉煽铁、造纸、作菇为业。”我大胆猜想,这一串以棚为名的地名,也许就是当年棚民留下的。

        一般来说,南条荆山并不险峻,且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历代战乱和饥荒年景,多有流民涌入山中,垦荒就食。但灾荒年的流民蜂拥而来,数量之大,的确令当地官府难以招架。

        对流民的态度,体现了统治者的智慧和良知。明清两朝都有流民,但处置方式有天壤之别。

         20日上午,我和阿东、老臧来到胡集镇周棚村,找村支书任家国求证。
    一

        任家国说,只知道老祖是江西移民来的。村里有四个棚:二组的刘棚和易棚,老周棚在三组,一组的肖湾也有人称肖棚。

         去三组路上,遇到73岁的周在尧老人。他也说,老祖是江西移民来的。周家三兄弟是猎户,被迫一起来的,在周棚“挽草为记”。为了证明所言不虚,他挽起袖子,从小臂外侧捏紧皮肤,内侧隐约显出环状痕迹。他说:“这就是绳子捆成的。所以我们世代都习惯背着手走路,说小便是解手,解开绳子啊。”老人说到兴起处,直接脱下鞋袜,指着脚上小拇指说:“江西人不肯来,被官府用绳子捆来的,打赤脚被强拉硬拖的,脚指甲壳子都拖掉,成了‘瞎眼睛指甲’。”
        老人说:“才来的江西老祖,搭棚子做窝,住窝棚的也称棚民。”老辈传说,包括吊锅,就是棚民发明的。三根树干斜支一个棚,绳子从上面垂直吊锅,下面生火。

        周棚老村部门口,75岁的周尚华老人等,所述基本上和周在尧差不多。我问可有《周氏族谱》,周尚华回答:“文登大国,世在尚邦,肇启本忠,运育开仓,祖德辉光。”目前,周棚村的周氏一族尚无族谱,只有口头相传的派序。

        周在尧老人十分健谈,他说:“当年江西老祖为什么来?那是明朝手里的事。因为这里走人瘟,绝了人种。”

        老周棚在三组,是一片好几百亩的盆地。背靠龙王岗,面对养生庙(岭),上有乌龟背(岭),下有栎(树)洼子岗。“落气沟”河从中间穿过,是老天爷赐予的自流灌溉。任支书颇为自豪:“我们这里土地肥沃,不愁收成。上头有大泉流下来,泉水常年不干,柴方水便。”

         但这么好的地方,在明朝却是禁山,禁止流民进入,还真不是周在尧老人说的“走人瘟”。清代嘉庆年间的川陕地区,倒真是缺人了,“有官无治”,只好请人,甚至捆人“做人种”,把湖广人捆到川陕,再把江西人捆到湖广。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朱元璋命大将邓愈围剿南琐、北琐红巾军,将原住民全部迁出,封禁了荆山。随后设立襄阳卫和襄阳护卫等机构,让士兵戍守垦荒。《荆门州志·坊厢图》“望一图”显示,桐木岭西北的白云山为“军屯场”,放马山由此得名。不过,两卫士兵及其家属人数极少,明初的这一带地广人稀。但灾荒年很快就来了,流民很快就来了。

“终南古陆海,千里望苍茫。
板屋几土著,结棚满山梁。
  扶老携稚弱,鹑结无完裳。  
昼炊支礁石,夜宿依空桑。
  远从楚黔蜀,来垦老林荒”。
——(《沅湘耆旧集》卷127严如煜《棚民叹》)荆襄山区大量的空闲荒地,成为流民开荒、度荒的新家园。

        政治黑暗,天怒人怨。明朝灾害发生频繁,《中国灾害通史·明代卷》统计,明朝各类灾害发生3952次。正如朱皇帝老家的《凤阳花鼓》唱:“说凤阳,唱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永乐间,即有流民潜入荆襄,宣德间破产农民纷至沓来,成化间增至一百五十余万。但明王朝想到的,不是安抚流民,而是武力驱回。天顺八年(1464年),特设湖广布政司参议一员,专司流民事务。流民不愿离开,舍命求活,终于酿成了次年的荆襄流民起义。
    二

       成化元年(1465年),刘通与石龙(石和尚)等,于房县据梅溪寺,竖黄旗造反。石龙为军师,并设有元帅、将军、总兵和先锋等职。流民响应人数达4万余人,他们分作七屯且耕且战。这样的做法,类似抗战中的八路军武装“护秋”。工部尚书白圭、湖广总兵李震前去镇压时,义军多半赤手空拳,可见只是为了武装种地。除石龙率领一部分人突围进川,一万多义军及家属被杀。男子11岁以上者,皆无幸免。

       《荆门州志》“坛壝”:〔原公祠〕在州南关外,土门桥东。正德六年,蓝鄢之乱,据竹山、房县,荆门海会寺石和尚应之,大肆屠戮。原杰奉命招抚流亡,乱遂平。各郡立祠祀之。今祠久废,碑记犹存。

       蓝鄢之乱,也称川蜀盗乱,发生在55年后的正德六年,与荆门海会寺的石和尚无关。《荆门州志》记载的时间有误,但不影响朱明王朝坚持狭隘和记仇的特长,“厌恶和尚,恨及袈裟”,甚至捎带上了寺庙。建于五代的荆楚名刹,海会寺被官府一把火,烧成了白地。家住土门的老同学刘其威曾告诉我:土门桥东曾有座庙,一棵好大的桫椤树,记不清是什么庙。由此看,应该是原公祠。

        成化二年(1466年),石龙义军在巫山遭官军围攻失败。成化六年(1470年),石龙部下李原(李胡子)再次起兵造反称“太平王”。荆门海会沟内一带地方,有太平桥,称太平乡,即是纪念这位“太平王”。

       “太平王”转战南漳至豫陕交界地区,随从流民达百万人。明廷命都御史项忠总督河南、湖广荆襄军务,集结25万官军八路进攻,同时欺骗招诱流民出山复业。成化七年(1471年),项忠背信弃义,残酷屠杀流民,惨不忍睹。部分流民被解往贵州等地充军,盛夏酷暑,沿途饥渴、折磨致死的多达数十万人。甚至于发生瘟疫,死者枕藉,臭不可闻。

        这也许,就是周在尧老人所说的“人瘟”。

        然而,饥饿比死亡更可怕。虽然12个通行要道筑堡戍守,8个关卡设立了巡检司(如荆门州的仙居巡检司和丽阳巡检司)。成化十二年(1476年),饥寒交迫的四方灾民再次冒死入山求食,荆襄流民又集聚到了数十万人。

        棚民以百万生命,血流漂杵的巨大代价,终于换来了朱皇帝有限让步。遇到灾荒,不等不靠,生产自救,不向国家伸手。这么好的百姓,想在土里刨食活命,还给皇帝奉献皇粮,这么难!土地原本就是用来种的,是活人的,不是拿来“禁”的。都御史原杰经略郧阳,抚定流民是真心的,但或杀或散,人已经所剩无几了。明代学者陶晋楧《楚书》记载:“原杰往籍流民,得十一万三千户,遣归者一万六千余,愿留者籍之,改郧县为郡,治以开府,至今乃安。”



        周在尧老人说“是明朝手里的事”,说他们的老祖来自江西,在某一方面都对。但江西老祖不是棚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都住过棚子,但鲜有以“棚”为地名的。周棚和石岩二村,弹丸之地居然有八处“棚”,这些棚是真实记忆的历史,浸透了明朝成化流民的殷殷碧血。根据我们寻找到的周、袁、刘等姓氏祖坟墓碑,结合相关史料分析,江西老祖应该是清嘉庆年间迁来的。此前,明朝成化棚民后代中的绝大多数,已经“填四川”了,只留下来这一长串的“棚”。

        冥冥之中的有缘,或者巧合是,清代江西周家的移民,住进了明代的荆山周棚。

        项忠赶尽杀绝的屠杀后,原杰等人“抚治流民”显然利国利民,朱家皇帝不过“割舍”了一座禁山。陶晋楧说:“高岱谓项忠之荡定,乃一时之功,原杰之经略则百世之利。”至少,清代的棚民问题,相当程度上吸取了原杰的成功经验。

        严如煜《棚民叹》: 故园归未得,迁地果非良。鸠鹄对形状,侧然为心伤。地势本如此,丰歉宁能长。鸿雁嗷中泽,迁徙亦古常。

        湖南溆浦人严如煜,任汉中知府、陕西按察使,针对川、陕、楚白莲教起义后的社会现状,写出了《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一书。他认识到,了解导致社会动乱的根源,方能有的放矢、解决武力解决不了问题。严如煜《棚民叹》曰:“所幸宜五种,食不止稻粱。 屡丰圣人世,山隰殊雨肠。勤俭天所福,蘸屋积橐囊。但能劳筋力,嬗粥充饥肠。”宜五种的地方,本就是勤劳人的福地,劳筋力就能充饥肠。老百姓吃饱了肚子,国家增加了赋税,彼此相安,何乐不为!

       甚至于,满清长白山“龙兴之地,龙脉所在”,在面对“闯关东”的山东流民时,也是“封禁不禁”的,最后逐步开禁、开发了整个东北地区。

     前朝“殷鉴”,道理很简单:皇帝敬天保民,“保”就是“饱”,老百姓不能饿肚子。





                                                
本文作者:王    君 市传文协会副会长 秘书长

图片来源:臧合轩 钟祥市志愿者协会胡集分会会长

本期编辑:魏萧竹 市传文协会志愿者


IMG_9020.JPG
IMG_9044.JPG
IMG_9033.JPG
IMG_9026.JPG
IMG_9035.JPG
IMG_9038.JPG
IMG_9023.JPG
IMG_9024.JPG
IMG_9063.JPG
IMG_9069.JPG
IMG_9039.JPG
IMG_9062.JPG
IMG_9031.JPG
IMG_9017.JPG
IMG_901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用户组:总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0-6-12 06: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