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退休老人遭遇冒充公检法诈骗,累计损失高达90余万元,这一案件再次为公众敲响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警钟。
9月10日,家住掇刀区白庙街道的退休老人赵某,接到一通自称来自荆门高新区·掇刀区公安分局警察的电话。电话那头,对方语气严肃地告知赵某,其涉及上海公安正在侦办的一起重大案件,并“热心”地提供了一个所谓上海公安局的联系电话。心急如焚的赵某赶忙拨打,电话接通后,对方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要求赵某前往上海接受调查。赵某表示因客观原因无法前往,对方随即话锋一转,称可通过电话联系解决问题,但特别强调赵某必须严格保密,切不可向任何人透露此事。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自称上海公安局、北京检察院的工作人员轮番上阵,频繁致电赵某,询问其行踪,并煞有介事地要求赵某购买一部新手机,专门用于双方联系。9月15日,诈骗分子与赵某进行视频通话。在视频中,他们以核算资产、自证清白为由,诱导赵某将资产转移到所谓的“北京银监会的账户”,还信誓旦旦地承诺,案件结束后便会如数返还资产。被恐惧和慌乱冲昏头脑的赵某,按照对方要求下载了“Card-3.0”App,并将自己的银行卡靠在手机上进行读卡操作。从9月15日至10月10日,短短20多天,赵某的90余万元积蓄便被诈骗分子悉数骗走。(记者朱运兵 通讯员陈子璇)
相同套路诈骗案例频发
荆门高新区·掇刀区公安分局表示,近期辖区内冒充公检法机关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受害对象多为各单位在职及工勤人员。诈骗分子多使用境外电话或视频通话方式与受害人建立联系,且已形成一套固定作案模式,核心套路可概括为“涉嫌违法+转移资金到安全账户=诈骗”。
具体表现为:先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自称“公检法工作人员”,准确报出受害者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以此获取初步信任;接着谎称受害者涉嫌洗钱、诈骗等重大案件,用“证据确凿”“面临牢狱之灾”等话术击溃受害者心理防线,并告知外地公安机关将介入处理;随后以“案件涉密”“防止串供”为由,要求受害者不得告知亲友,甚至组建“办案群”进行实时“管控”,阻断其求助渠道,同时要求点击陌生链接或者下载App;最后出示伪造的“通缉令”“拘捕令”,以“资金核查”“自证清白”为名,诱导受害者将资金转入所谓“安全账户”,或要求购买黄金等财物交由“工作人员”收取。
为避免更多人遭受此类诈骗侵害,白庙街道平安办与白庙派出所联合发布反诈提示:
当接到自称公检法人员的电话时,务必保持冷静,切勿惊慌失措。第一时间记下对方的电话号码和姓名,随后立即挂断电话,通过拨打110或当地公安机关公布的官方电话核实对方身份,切不可轻信来电显示。
公检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规范,绝不会要求受害者将资金转账汇款至所谓的“安全账户”或“验资账户”。倘若对方以案件为由,急切要求转账,无论其理由听起来多么紧急、多么逼真,一定是诈骗,切勿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