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是本伟大的古代地理学名作。我们是生长在汉江边上,汉江是我们胡集镇的母亲河。要了解罗山村的历史,就要从《水经注》中汉江相关记载中寻找。汉江在古代叫做沔水,所以我们看《水经注》中沔水相关的记载就可以了。 先引用一下《水经注》原文:“夷水,蛮水也。桓温父名夷,改曰蛮水。其水东南流,历宜城西山,谓之夷溪。又东南径罗卅城,故罗国也。又谓之鄢水,《春秋》所谓楚人伐罗渡鄢者也。夷水又东南流,与零水合,零水即沶水也。沶水又东历宜城西山,谓之沶溪。东流合于夷水,谓之沶口也。与夷水乱流东出,谓之淇水。径蛮城南,城在宜城南三十里,城,故鄢郢之旧都,秦以为县,汉惠帝三年,改曰宜城。沔水又径鄀县故城南,古鄀子之国也。秦、楚之间,自商、密迁此,为楚附庸,楚灭之以为邑。县南临沔律,津南有石山,上有古烽火台。县北有大城,楚昭王为吴所迫,自纪郢徙都之,即所谓鄢、鄀、卢、罗之地也,秦以为县。” 《水经注》里面提到的蛮水,就是现在的蛮河。“又东南径罗卅城,故罗国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罗山村千年前本来叫罗卅城,只是卅和山读音相近,所以慢慢误传为今日的罗山村,同时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明明罗山地区没有山,只有几个小土坡,却称作罗山的原因。卅这个字也很特别,是古语中三十的意思。为什么叫罗三十城?其实《水经注》中也已经暗藏了解释。“径蛮城南,城在宜城南三十里”,也就是说,这个“蛮城”,就是罗卅城,这个城以宜城为坐标,在宜城南边30里的地方,所以就叫罗三十城,也就是罗卅城。蛮城是后来的称谓。因为在晋朝才有蛮河之称,那蛮城的称呼也必然在蛮河出现之后了。为什么要以宜城为坐标,而不是钟祥呢?一是因为罗山村历史在东周时期,“鄀子之国也。秦、楚之间,自商、密迁此,为楚附庸”,而钟祥古代被称石城,“沔水又南径石城西,城因山为固,晋太傅羊祜镇荆州立。”说明石城(钟祥)是晋朝才建立的城池,比罗山晚了几百年建城。还有因为宜城在古代秦朝就是个大城,人数在十万人以上,这个《水经注》也有记载,因为白起这个杀神,水淹属于楚国的宜城,“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一次战争就屠戮了数十万人,可见宜城的人口规模,在楚国绝对是个妥妥的大城,所以是个很好的地理参照物。 从钟祥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来看,胡集地区,也只有罗山出过东周时期的青铜器,这个说明了罗山村有着千年悠久的历史。汉水当年从罗山村东南处流过,这个从地质也可以验证。罗山的土质很好,是真正的黄土地。而第三砖瓦厂就在那里取土。罗山以西的土地,都是原来的黄土地,是原生的土质。罗山以东的村子,基本都不是黄土地,是因为这些土地,都是汉水冲积平原形成的,这样的土烧出来的砖,都是青砖,而罗山砖瓦厂烧出的都是红砖。同时也可以推断,后来汉水从罗山附近,慢慢向东改道成了现在的样子,也算“江河桑田”了。 时间磨灭了表面的一切,现在的罗山村,从外表看不到一点千年古村的痕迹,三砖厂的大量取土,也破坏了很多埋藏在地下的历史,唯有零星出现的 青铜文物和寥寥数语的古典文字,才宛如呓语的诉说着罗山这块土地上,千年前那短暂而神秘的鄀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