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多方联动,60万元保住了!
依托反诈预警机制
快速联动家属、社区及银行
近日,十堰市公安局张湾区分局
通过“精准预警、亲情协作、
联动攻坚、巩固防线”全链条处置
阻断两起冒充公检法类诈骗警情
帮助两位老人保住了60万元
· 联系家属制止转账48万·
3月27日晚上7时许,十堰市公安局张湾分局东岳路派出所接到反诈预警指令:辖区居民周某兰准备取现48万元,存在被骗风险。值班民警立即电话联系当事人核实情况。周某兰称,她打算取款后转存其他银行。
考虑到周某兰年过六旬,民警立即联系她的儿子徐某核实情况。得知徐某对母亲取款一事毫不知情,警方判断老人很可能遭遇了电信网络诈骗。
为了防止老人被骗,民警和徐某立即赶往周某兰家中。面对询问,老人神色慌张、举止异常。民警建议徐某核查其母亲的手机通讯记录,发现周某兰近期频繁接听“00”开头的电话,情况十分可疑。然而,老人始终不相信自己被骗,拒绝透露详情。
民警将周某兰及家属带至派出所民调室,联合驻所律师进行劝说,并耐心安抚老人的情绪。
经过近两小时的沟通,周某兰终于吐露实情:原来,老人接到一名自称“警官”的电话。对方称其“身份信息被冒用骗走200万元”,让老人缴纳48万元“保证金”以“免除刑事责任”,还强调不能将此事告知亲属。
“他们说如果我不交钱,就派人来抓我……”周某兰忧心忡忡的说。民警结合辖区的典型案例,讲解了冒充公检法类骗局的诈骗套路,并一再强调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不会通过电话或网络办案,更不会要求当事人转账。听完民警的讲解,老人这才幡然醒悟。
为了防止老人被骗,民警帮助周某兰删除了她手机里涉诈人员的联系方式,对手机进行刷机处理,清除可能存在木马病毒的程序,并指导其家属暂时代管老人的身份证、银行卡。
第二天,民警联合社区干部再次上门回访,向周某兰详细讲解了各类针对老年人实施诈骗的常见话术和识别技巧。周某兰向警方表示感谢并承诺说:“我再也不会轻信陌生电话了!”老人的儿子徐某感慨道:“多亏民警上门耐心劝阻,不然这笔钱肯定保不住!”
· 争分夺秒拦截12万·
4月1日早上,十堰市公安局张湾分局汉江路派出所接到紧急警情:辖区七旬老人王某疑似遭遇诈骗。民警迅速赶往银行,发现老人已取出定期存款12万元,准备转入“安全账户”。
原来,王某接到一个自称“上海医保局工作人员”来电,接着电话转接至“上海市公安局刘警官”。对方声称王某的医保卡在上海“异常消费15万元,涉嫌骗保需配合调查”。接着,“刘警官”在视频中出示自己“警官证”,要求老人“两小时内汇款否则会被拘捕”,还要求她不得将此事告知亲友。
面对民警的劝阻,王老太起初情绪激动,反复强调自己“不按他们说的做会被抓走。”民警和银行工作人员迅速分工协作:一边调取账户流水核实资金安全,一边结合近期发生的真实案例,逐条揭露诈骗话术中的矛盾点,极力安抚老人的情绪,最终说服她停止转账操作。
为了防止王某遭受损失,民警当场协助老人修改银行账户密码,并逐一核查其名下所有金融账户,确认12万元存款分文未少。随后,民警帮助王某在手机上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开启预警功能,叮嘱老人要牢记“三不一多”(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原则,谨防上当受骗。
得知情况后,王某的儿子立马赶到现场向民警致谢:“这钱是母亲攒了大半辈子的养老钱,差点就进了骗子口袋,幸亏你们及时到场劝阻,非常感谢!”
套路解析
上述案例中,两位老人遭遇的是冒充公检法类诈骗。骗子主要针对防范意识较差、不了解公检法办案流程的群众实施诈骗。其实,只要了解骗子的惯用手法,大家即可轻松识破此类骗局。
第一步
引诱目标
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得受害人的个人身份信息,冒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网络社交软件与受害人取得联系,要求其配合调查工作。
第二步
威胁恐吓
以受害人身份信息被冒用、医保卡消费异常、涉嫌洗钱、非法出入境等违法犯罪为由进行威逼、恐吓,要求其配合调查并严格保密,有时还会向受害人展示虚假通缉令、财产冻结书等法律文书以增加可信度。
第三步
实施诈骗
以帮助受害人洗脱嫌疑为由,诱导其到宾馆等独立封闭空间,阻断受害人与外界联系,进而要求受害人将所有资金转至“安全账户”,或下载指定App、引诱受害人从网贷平台借款转出,达到诈骗金额最大化的目的。
➮ 如遇自称公检法人员主动联系,不要轻信,遇到拿不准的情况应及时报警,或就近到辖区派出所求助。
➮ 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不会通过电话或网络办案,不会用微信、QQ等形式发送逮捕证等文书,没有所谓的“安全账户”。凡是要求转账进行资金核查的,都是诈骗!
来源:十堰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