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查看: 37492|回复: 1

[文学] 闲话蚩尤

[复制链接]

Rank: 2

用户组:Lv2

发表于 2024-5-14 17: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龙鱼河图》记载:“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 蚩尤兄弟八十一人,指的是九黎部落,八十一是九九之称。兽身人语,指的是蚩尤部落有着中国最早的骑兵,所以坐骑神化为“兽身”,“人语”代表骑士。铜头铁额,指的是铜做头盔,铁片做护额。这个装备也很先进。食沙石子,指的是用矿石来冶炼兵器。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说明黄帝最初和蚩尤打仗,是吃败仗的,似和历史记载的蚩尤一战而败的结果相反。所谓仁义,只是打不过敌人,才找个遮羞布来掩盖一下。
但是这个更接近历史的真相,因为蚩尤部落的兵器相对于黄帝部落来说,是更先进的,所以一开始打仗会更有优势。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梦溪笔谈·卷三》记载:“解州盐泽,方面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
蚩尤部落属于东夷部落,靠近海边,长于水战,所以想通过水军来一战定江山,彻底打败黄帝部落。但是不幸中了黄帝一方的诡计。当时天大旱,
涿鹿附近当时天气干旱,盐泽这个地方不像往年那样有着正常的水位,黄帝派应龙在盐泽蓄水,使得水位正常,诱导蚩尤选在此地决战。
等到双方战略相持,黄帝又偷偷把盐泽之前的蓄水放掉,加上天旱,导致水位太低,蚩尤的水军发挥不出优势,才最终战败。
沈括的记载表明,解州盐泽的确适合水战,蚩尤选的这个决战地方对他来说,其实是有地利的。奈何天旱,真是与常识相反,再加上黄帝一方的诡计。上演了一波地利不如天时的战斗。
    《述异记(上)》记载:“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牛氐人,人不能向。”
“耳鬓如剑戟,头有角”,其实指的是作为首领的蚩尤,所带的头盔形状。头盔耳鬓处如剑戟,可以更好的护耳,头盔顶部带角,模仿动物而来,可有来攻击。
    《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记载: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 此处羊水应为古姜水。
八肱八趾,实际上指的蚩尤作为首领,在战场上乘坐带有两匹马的战车来指挥打仗。
    《孔子三朝记》记载:“黄帝杀蚩尤于中冀,蚩尤股体身首异处,而其血化为卤,则解之盐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地为解。”
孔子这个人,典型的最爱不懂装懂,比如曾经把古代哺乳动物巨兽的骨骼化石,当成巨人的骨头,讲解给别人听。这里除了蚩尤死的地方有可信之处,别的都属胡说八道。
     宋朝时期,《路史·后纪四·蚩尤传》记载:“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戒。其像率为兽形,傅以肉翅。”
     刘玉平先生《邹鲁文化概论》载:到炎黄时期,蚩尤氏族是炎帝族发展起来的一个力量非常强大的一支,其族居住于炎帝族所居大庭氏(曲阜)之南的陬地—邾娄,蚩尤之名,亦出邾娄,“蚩”与“邾”,“尤”与“娄”音近,以其语邾娄,呼之曰蚩尤,既名其族,复名其地,又名其人,蚩、尤二字皆从虫,古文字中为龙蛇之象。当属太昊龙氏集团一族,又曾“宇与少昊”,当在少昊集团的区域之内,即以邹鲁为中心的汶泗流域。
     在《吕氏春秋》邾与邹混用,证明二字无别。可见历史文献中邾娄、邾、驺、邹、指的都是邾国,只是由于古人口语的发音、听音的差异,造成了记载中的差异。亦可见邾娄音转的蚩尤、訾娄、鼄、鄹、郰、涿鹿、跟邾国有必然的联系。涿鹿如果是邾娄的转音,这个说法很有见解,说明所谓的涿鹿之战,不在河北而在山东。这个也更接近历史的真实,毕竟蚩尤属于东夷部落,黄帝属于河南部落,两者打仗,不应该在千里之外的河北决战。
     晋王嘉 《拾遗记·高辛》:"帝喾之妃,邹屠氏之女也。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於邹屠之地,迁恶者於有北之乡。后分为邹氏 、屠氏 。
据少昊清的封地有蚩尤邹屠氏(台前、东平、邹县、微山、邹坞)。轩辕黄帝灭蚩尤后,迁善者于邹屠之地(邹城、滕州),迁其恶者至有北之乡(邹平)。
据钱文忠主讲《百家讲坛·百家姓》:“邹屠原来是个复姓,为蚩尤之后。因此说邾地此为蚩尤旧域。
    邾国国都曾3次迁徙。《左传文公十三年》(前614年):“邾文公卜迁于绎”。《左传》载:“鲁师入邾,邾人保于绎”;邾国也曾在反击鲁国的侵略中,“获僖公胄,悬诸鱼门”。不仅黎民百姓蒙受苦难,而且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遂有“三迁”之举。从史书记载看,邾国早时定都于訾娄(今曲阜市东南、邹城市东北),所以邾国亦称邾娄国。二迁于邾瑕(今唐口镇刘街村)。但是这里地势低洼,常年遭受水灾的侵害,为避下就高,又三迁于峄山之阳。至于迁都原因,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公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君,以利民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公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峄山之阳,地理形势优越,易于防守;土地比较肥沃,适于发展农业生产。文公定都后,战乱威胁大为减轻,洪水亦不再为患,邾国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也奠定了邹城市古代行政区划的基础。据《左传》、《史记》、《汉书》等古籍载:西周始封邾,至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十三年)卜迁于峄,至二十九世为楚所灭,在此建都400余年。邾灭后,故城仍为当地政治、经济中心。秦置邹县,属薛郡,汉属鲁国,历经晋、刘宋、元魏,直至北齐年间迁徙在铁山之阳,故城逐渐沦为废墟。邾国故城自春秋建立,至北齐迁徙共延续了1100余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代都城。
    据何光岳《楚源流史》载,楚宣王灭邾后:“将邾的遗族迁到湖北黄冈县北十里的邾城。”至此,邹国北迁至今邹平县,邾国南迁至湖北黄冈邾城,迁的都是国君贵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用户组:Lv3

发表于 2024-8-30 09:25:56 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