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查看: 28704|回复: 2

[文学] 《秋收》 —— 付士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8 14: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秋收》 —— 付士江

《秋收》 —— 付士江
秋  收


    她慢慢地向我俩坐着的地方凑来,带着伤感又略显着急的语气说:“姐,你看我这脸该咋办呢?”知道是她回来,很随性地玩着并未在意,当扭头一看时,我吓了一跳。只见她的左脸颊上印着一块儿乌青,青痕像一个不规则的小圆惹人注目,并未泛滥散溢的圆圈外,是那张短发也未能遮显得小巧的大脸盘。整张脸,失了往日的圆润嫩滑,毛孔粗大,肤泽干涩无光。大而高的鼻翼两侧偏上处,隐约现出几粒碎小的斑点。此刻,这几粒斑点正带着清晰可感的呼吸声向我靠近。

   “欣然,几天不见,你这是怎么了?”室友於媞先关切地问起来。

   “秋收农忙给整的,秸秆绊住还摔了一跤。”

    我随手把桌面上摆着的洁面乳递给她,微微一笑,“看你今后还风风火火的不?连秸秆都嫌弃你粗枝大叶了。”

    於媞也笑起来。

    欣然不以为然,恢复了往日的爽利,“农忙起来,谁还顾得上形象呀。放假你俩不回去?都说劳动光荣,不如随我再回家帮忙去?”

   “你都回来了,哪里还用我们去帮忙?”

   “呵呵,聪明!农忙基本上已结束了。瞧我带什么来了,柿子、石榴。来,你一个,你也一个,”她一边分发着一边说,“不行了不行了,我好困!等我补完觉后再和你们讲。”

    说完,她火急火燎地洗漱去了。

    女生欣然,来自襄北农村,长相一般,但性格开朗,朴素大方。与她交往,亲切自然,如沐来自田间的风,纯净,实在。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家庭,但却一致地与她交好。她时常会谈些她老家农村生活的一些情景,在她的讲说中,我们也逐步地了解着鄂西北,走近鄂西北的农村并心生爱意。




    秋日骄阳依然似火,它晒红了高粱,也晒黄了玉米与花生,更晒红了田间劳作的农人的脸。帽檐下,红黑的脸庞大致是相似的,汗珠同样地不断沁出与滚落。带着咸味的汗水蛰着眼睛了,挥挥衣袖一擦,然后继续劳作。不妨事的情况下,任其自落,田间的轻风徐徐也会来帮忙散汗。这情形,秋收的皆有经历,但这样的小事何值一提?人们就像那恣肆生长的玉米高粱一样,只是粗犷而爽利地直言,“热,好热,真是热!”是的,“秋老虎”的余威也不容小觑。正午都不肯将牛马一样劳作了几个小时的身体歇息下来,超负荷地运作,怎能不又累又热?天气是晴好的,可人们仍说要抢时间,抢这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加紧收割,秋日果真越发地给力,把庄稼晒成了一样的丰硕状,顺当把人也晒成特征相似的模样了。

    这是鄂西北襄北农村的秋收片段。欣然说,事必躬亲,非亲历亲为不能知也。她说的对。在《观刈麦》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和《夏日田园杂兴》的“昼出耘田夜绩麻”的诗中,已可感知。诗人用浅易自然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以细腻的描写。秋收自然也是一首用生命谱写的劳动之歌,只是带着不同的时代与地域特征罢了。

    襄北农村土地平旷,户以亩计,置身田间,真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人如沧海一粟之感。但设若各片田地里均有丁壮在劳动,伴以收割机的轰鸣以及负责运输粮食的各样的车辆在田间和道路上奔驰,你会感觉天地间都是沸腾的,四野都在欢唱着勤劳以致富的秋收之歌。在这个时候,令人惊叹的还有国力的强盛以及科技的发达,传统的人力逐渐被机械化取代。机械化收割与耕作解放了人力,省时省力,便利非常。唯一让人稍感遗憾的是,有些人家收获完毕后开始粉碎秸秆边翻轧土地。这会产生大量的灰尘,无风也灰烟四起漫天飞舞,远看去大片的云腾雾绕宛如仙境,又疑似人为布置的影视剧背景惹人遐想,但实际上灰霾十分呛人,人是不敢靠近的。那些不久前还吹过高粱玉米的哔哔作响的风,同样地吹向起灰的土地,待灰散云净的时候,风儿轻摆着衣襟,那些带着灰尘的憨厚的脸上除了沐风的舒适外,也被风儿轻易地吹起阵阵迷人的笑意。是的,唯有此时,人才会真正感受到秋风的清爽适宜,既不是早与晚的秋凉,也不是正忙得大汗淋漓时的不痛不痒形同虚无。因为,秋收已毕只待雨来秋种,心情放松了,连风儿也有亲和力了。

    那些收割已毕的田地忽地也就孤寂下来,默默地躺在那里。地边蒿草树木却紧跟着张显起来,用凋落的已稀疏的叶片哗哗地唱着,并将枝干挺得直愣愣的,一股刺向苍穹的架势,似乎襄北那无量数的家庭和那些精力充沛的生命以及生命迸发出的满心的欢乐,还有他们创造出的对于社会的价值,都是它们的贡献似的。黑乎乎的土地也不言语,就那样静静地对着天,展示在人们的眼前。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欣然说,“在家劳动的时候,我总是想起席慕蓉的这句诗。”

   “那是为何?”於媞不假思索地问。

   “故乡与月亮啊,”欣然接着说道,“故乡的歌也是一支劳动之歌啊。你们不知道,他们披星戴月地干活,从早到晚都不停歇,真的是用生命在营造着秋日里最热闹最感人的童话。勤劳、朴实、坚韧,还团结互助,若评新时代爱劳动的楷模,依我看,他们都是。”

    生活的环境不同,我们无法真正地感同身受,但听着她不断地介绍,我们的心也在那坦荡如砥的襄北农田里驰骋起来,也被那里的风土人情所陶醉,更为敬佩那些勤劳能干的村庄儿女。

   “庄稼收完了,大家还会忙些什么呢?”我很好奇。

   “捡庄稼啊,庄稼成熟期不一,收割有早有晚,已收完的要么给人家打工要么就去捡庄稼啊。收割机大面积的收割,地里总有漏掉的。我就是在捡庄稼时摔伤脸的。”

   “哈哈,要不,讲来听听。”

    星月当空,就有邻居来家邀约去某地拾穗。母亲其实已经在厨房做早饭,但还是嫌晚了些。很快的,乡间的路上就升起了一些三轮车的尖锐的歌声。车前灯穿透着前方的黑暗,让你能看清三五个相伴的车辆前后不一的在前进,而身后的一切很快又没于昏暗的夜色里。拾穗的信息来源于消息灵通的人,一人知晓众人皆知。行程有远有近,但无论远近,目的地的地头路边很快会停下许多的车辆,那景观也是别具特色的。莫道行人早,更有早行人。天色放亮的时候,方看清其实田间的人已多得无法数了。农民对粮食稼禾的热爱,诚如热爱自己的生命。拾粮以换钱自足盈利为终,但他们的生命所展示出的活力与热情,以及这种很辛苦却也滚烫的人生,仍能强烈地震撼着你,令人肃然起敬。

    太阳在慢慢地升起,周边的云彩红彤彤的,与蓝的白的云在东边的天空变幻着美丽炫目的图案。云天之下,收割后留下的矮短的秸秆茬士兵一样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昨天它们还首尾完整,忽然间也就变了模样。当它们正陷入沉思或依恋或回想着怎么回事的时候,一些提着袋子或筐子的人已弯腰弓背地像排雷一样的密集地在其间穿梭了。晨初的高粱穗还有点润,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就又干燥涩手起来。每株都沉甸甸的,每粒也都滚圆着肚子,借吹弹之力都欲从穗壳里跳落出来似的,无怪乎,细条的高粱杆早早地笑弯了腰。但我的腰却不能像那样长时间的弯着,捡拾一会儿总得挺直了歇息,可一挺直了就又不想再弯下去,酸痛感游走于四肢百骸,让人心底不时地涌动着一个“累”字,但终于没有喊出声来。在田间,你是听不到其他拾穗人喊累的,甚至连说话声都几乎没有。可他们的腰却能一直地弯着,持续地弯着,直至秋日的灼热渐渐袭人,直到随行车辆的车厢渐渐被装袋的穗粒填满。母亲说我是久不劳作的缘故,但即使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这样的体力与坚韧,也是让人大为叹服的。接近正午,秋阳当空,需要食物与水补充体能,人们开始陆续地返程,也有极少的人带了午餐坚守不回。拾粮而已,用不着这样拼的,于是,一番呼朋引伴后,乡路上又响起了车辆的欢歌,晏晏谈笑声洒下一路。同行而来,半天未必能唠上一句,回家也不似晨初来时那样的急切,总是要谈一谈收获与下一步打算的。熟悉的村民夸我勤劳能干,令人汗颜。其实,高粱痒人又有太阳的灼晒,脸庞早已酡红如醉了。就这样,车子载着疲惫与欢乐,载着骄阳与收获,一并地运回到各自的家去了。

   “摔跤呢,摔跤的事还没说呢。”於媞听得兴起,紧追着问。

   “秸秆绊人,地里磕磕绊绊的,摔跤在所难免,劳动时不小心也会有受伤的。这就像累了坐下来休息一样,挺正常的。”
    ……




    看着欣然送的柿子,听她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家乡,感觉襄北村民的生活忙碌而不杂乱,丰盈充实有节奏感,既有时代与季节的特色,也并不缺乏诗意。生活即是诗,并非是一定要到远方方可寻找。檐下听雨,静一世悠然;庭前光阴,度一世清欢。我们的脑海里,再次浮现出一幅襄北农家生活的画面,自然纯真的,忙碌的,也是淡雅的。

    柿叶已然落尽,高处枝条上挂着的为数不多的柿子在风起时微微地颤动几下,然后又恢复安静,继续在秋阳里散发着诱人的黄亮。金灿黄亮的还有柿树旁边的场地上堆放着晾晒的玉米。成片成堆的玉米似乎积攒了全身的力量,使劲地吸收太阳的光与热与色彩,然后再释放着特殊的魅力,诱惑着农民为它们痴迷,为它们鼓足了干劲拼命劳动。这就是生命,以及生命的精彩之处。生命的热情是极具感染力的。比如柿子,你家的枝头挂着的红黄的小灯笼,迅速地燃红了他家的枝头,很快,满树缀枝的灯笼就挂满了全村家家户户的院落。比如玉米,院落里满是的,家家不例外。秋色斑斓多彩,此刻,金灿灿的黄却是最打眼的,上有秋阳,下有农作物,交相辉映,令人沉醉。

    午后的阳光逐渐温和下来,微风不燥,天气正好。奶奶坐在门前场地的一角,分拣着花生。在她的面前,是一堆混杂的花生。饱满的,干瘪的,米粒的,以及土疙瘩及叶子混杂在一起,有待分拣归类。奶奶的动作并不十分利索,但花生堆还是逐渐地小了下去。这样类似的琐碎的事情以及看护家门照看孩子的事情,通常都是老人的。今天,奶奶的心头还另有牵挂:等风来。虽有房屋遮挡,风儿还是来的。房前屋后的树叶哗啦啦地作响的时候,奶奶就从坐着的方凳上站起身来,继而走向门前不远处的路上,拿起木锨,将堆放路边的高粱籽铲起并扬起来。高粱籽骨碌碌地滚落于地,叶末灰尘却随风飘出去了。风儿孩童似的实在顽皮,很快就又躲藏得不露踪迹了。高粱扬不成了,奶奶就又回去继续分拣花生。如此反复。小孩子玩的饿了吵着要找吃的的时候,鸡鸭嘎嘎地叫着逐渐向家门前聚拢的时候,奶奶的这两件活什似乎都没有做彻底,但是干没干完又有什么关系的呢?秋收的农忙反正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更不是一时半刻的事情。在老人的眼里,日子很长,时间很慢,四季的农忙一生都在反反复复地做,终于将一颗忙忙碌碌于尘世间的心修炼得豁达而淡然了。天色已晚,抬眼四望,感觉时间又还早,因为田间劳动的儿女距离回家似乎还得一段时间,但勤劳的奶奶继而走进厨房,要准备晚饭了。

    灯光逐渐地亮了起来。在黑暗与光明的交织中,村庄热闹而又静谧。一天的劳作基本结束,房前屋后的树木与蔬菜瓜果也都安静下来。蛐蛐的叫声响起来了,清晰入耳但又时有时无。这歌声听起来似乎既不单调也不聒噪,就像农民的秋收之歌,不华丽不张扬,平平淡淡的,却响彻在鄂西北襄北的广袤的大地上。

    当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时,当你用心地学会聆听虚怀以接纳时,你会感觉,这一切都令人欣喜惹人沉醉。这是襄北的秋收与生活,但我想,秋阳下,无论是在哪里,秋收不都应是这样的场景吗?忙碌而充满喜悦,辛苦而满怀着希冀。只要你深情地热爱自己的家乡,家乡带给你的收获,却是不分季节时间的。

                            ——付士江《秋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用户组:Lv10

中国心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0-10-9 07: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说种30亩地,年纯收入不到5万,是真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

用户组:Lv1

发表于 2020-10-13 17: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