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查看: 18293|回复: 0

[资讯] 守住良知——拒绝伪慈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8 10: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义工队长草包很遗憾的告诉我,我们不得不停止对一个边远地区贫困学生的资助,这个消息让大家很震惊。

说起事情的起因,不得不让人感慨万分。多年前,我们对这个地区6个相对家庭贫困的学生资助,每个孩子由两个资助人结对帮扶,并且不定期的进行上门回访。近年来,随着社会公益的迅速发展,政府主导的慈善公益机构和个人公益社团不断增加,由于此地区相对落后,成了各慈善机构眼中的香饽饽,一时间各大团体蜂拥而至,形成了社团比救助对象还多,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

就这样,我们资助的这几个学生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另外几个社团的关注,平时过年过节去慰问上门的。对我们来说,让孩子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获得更多的物资资助无疑也是一件好事。

直到最近,我们接到了一个家长的来电,要求我们停止对孩子的资助,并且不要再去打扰他们。询问再三,这个家长说出了实情,他并不是对我们有意见,而是孩子嚷着不要上学,并且厌学不愿再去学校。据我们平时对这个孩子的了解,成绩优秀,心态也很阳光,不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和学校校长沟通,校长反映这个孩子在中考中也成绩不错,并且填写了志愿,选择了意向中的学校。

对此,我们进行了调查,对家长和孩子进行了更深入的情况了解。调查的结果让所有人都很愤怒。

众多的社会公益在这个地区开展贫困家庭学生帮扶活动,这些孩子是重点帮扶对象,相关人员隔三差五的去看望孩子,由于宣传报道的需要,活动需要照相和合影,这给孩子们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不愿意再面对陌生人。而导致这次厌学事件的爆发点是其中一个公益组织者,将整个关注过程全程录像,并发上网传播,接着当地的电视台也进行了报道。实际上,这个公益组织并没有对孩子进行实质性的结对资助,仅仅是走过长的看望,但是在整个报道传播过程中,大肆宣扬,而且并没有对孩子进行任何保护处理,所有的孩子们和家长都正面出镜,其他个人信息也暴露无疑。这次事件涉及到了我们结对6个孩子中的其中5个。就这样,这些孩子的校园生活常受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以及同学们过多地关注,大家都了解了他们家的实际情况,使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成为一个热议话题,这让孩子们觉得很难堪。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的心理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心底感觉自己很自卑,在班级抬不起头,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很多,因此内心十分敏感,感觉大家都嘲笑自己。

在心理学上,这些贫困生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卑心理的表现,贫困生形成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贫困导致在思想认识方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同时他们特别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他们独处或与人交往时常会有不安全感。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嫉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出现交往认知偏差。但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又带有理想的模型,过高的期望值和不切实际想法,在交往中总想把自己的形象理想完美,惧怕丢丑、受挫或遭到他人的拒绝与耻笑。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交往产生问题,心理出现创伤。

另外,经济贫困生自卑者的受挫性较差。由于经济上的拮据,他们心理上要承受比一般学生更大的压力和挫折,但是在现实社会交往中,当受到别人的冷落和嘲讽时,他们并不善于冷静分析失败的原因,而总是采取回避的策略。

总的来说,经济贫困生的自卑心理使他们自暴自弃、担心害怕;消极悲观、封闭;被动、退缩,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羞怯、自卫……。

我们大部分的慈善组织或者公益组织对贫困生的关注主要体现在经济援助,对他们的心理需要如爱、受尊重、审美、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并不太在意,甚至为了工作上的便利,忽略了对受资助学生隐私的保护,如要求受资助学生必须填写各种表格、回家开各项证明才能得到社会资助,有的甚至在报纸上刊登公示受资助者的信息,有的受资助学生还被要求履行某种责任。学生工作部门的这些工作环节确实也是工作公开化的需要,是工作体制的要求。虽然我所在的组织对义工有明确的要求,不允许传播当事人的正面照以及个人信息,但是有时候为了配合政府慈善总会或者资助人的监督要求,不得不拍摄一些当事人接受资助时的照片作为证据存档(我们是不允许这些照片对外公开的)。这些做法无疑增强了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压力,部分受资助学生本身就视贫穷为耻辱,把贫困当成生活中难以承受的挫折,甚至迁怒于家庭、社会;也有学生认为,接受资助就意味着低人一等, 在同学面前感觉抬不起头来,似乎接受一次资助就被打上贫困生的烙印,由此产生了自卑心理与行为问题。这样的工作方式可能就陷于助困与育人相脱节的境地了。

大多数受资助贫困生都表现出坚强与脆弱交融、自卑与自尊交织、焦虑与抑郁并存、敏感与孤僻共生、嫉妒与怨恨相伴、虚荣与依赖互融、逆反与偏激同生、独立与封闭相融等人格特征,长期内心冲突强烈,矛盾心理严重,固执己见,性格内向,言语犀利或沉默寡言,思想和行为上易走极端。

经济上的贫困,使受资助学生很希望能拥有与现在完全不同的美好未来。因为贫困,所以他们就更希望通过上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贫困的状态。然而过高的期待值在面临挫折时,一些学生容易产生自责和抱怨,导致意志消沉、行为怪异。由于自卑,他们在面临困难时,较少采取“求助”等成熟应对方式,更多选择“幻想”、“退避”等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很少与他人交流或从朋友处寻求支持和安慰,导致更心理问题的产生。从而出现了前面的退学风波。

当今,人们越来越多关心公益、关心慈善,做慈善是因为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表达爱,表达对山区贫困儿童的关心、送去对地震灾区灾民的慰问等等。这是好事,值得褒奖,应该褒奖。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出现以慈善的名义,谋取的是个人的私利,对慈善进行亵渎和伤害。有些人对自身的宣传大过了对山区贫困生的捐资助学,对他们来说,捐资助学可能只是他们进行自我宣传自我标榜的一种手段。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外乎社团或者个人为提升形象,扩大知名度。但是在慈善过程中却没有将帮助他人放在首位,而是把利己放在首位,帮助他人成为了利己的方式,造成了“伪慈善”的出现。于是拿公益慈善行为作秀的丑闻层出不穷,他们利用传统文化和社会大部分人的心理作用,大张旗鼓扶助弱小,假借行“慈善”的幌子,借机敛财,名利双收。在这里,慈善被当作了手段,被当作一种实现个人或小集体功利目的的工具。而我们的媒体为了追求所谓的收视率,对这些“慈善”推波助澜,给社会一种“正能量”的假象。

《魏书·崔光传》里说:“光宽和慈善,不件放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语出于此的“慈善”二字,经后世之人不断注入理解,其含义已很明晰,即是在慈悲的心理驱动下的善举,不附加要求,不求得回报。这意味着,慈善是出于慈悲,是爱的分享,我们绝不能以捐赠数字的多寡来论做慈善者道德的高下。当然我们也不可以用行善者的高调或低调来评判慈善行为本身。从传统伦理来看,社会舆论恐怕是更喜欢低调的行善者,做好事不留姓名者更符合国人的价值观。但只要是行善者出于真诚的意愿去帮助他人,高调一些或也无妨。我们面对的根本问题并不是出在他的是否高调上,而是其选择的方式,对受助者的感受考虑不周。也就是说,在具体的行善方式上,我们需要更多的去推敲。

当然,这可能涉及到慈善事业的阶段性问题,其具体操作过程稍感粗糙。人们已经认识到,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基础,需要制度进一步的规范。去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试行。作为中国首部慈善法,该法不但明确了慈善活动的范围,同时对于个人公开募捐、捐赠人悔捐等、单位强行摊派募捐等行为做出了严格的法律约束。但是,慈善法没有对类似本次事件中的行为做出规范。从《未成年人保护法》来说,这个组织和当地媒体无疑是触犯了法律。我们无法想象这些公益组织和电视媒体,是怀着怎样一种无耻心态,将这些已经饱受贫困的朴实乡亲集中在一起,以慈善之名,充当自己的作秀道具。尽管在现行法律中尚构不成“重罪”,但在道德范畴乃至传统文化价值观中,其行为当属无耻至极。

当前,我们的政府相关部门缺乏对慈善的监管行动,特别是精神伤害领域的监管。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个别地方因客观因素导致的发展相对滞后也完全正常,偏远农村出现的贫困更需要社会伸出援助之后拉一把,而且扶危济困更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在国家大力度扶贫攻坚的同时,社会爱心奉献的辅助脱贫作用更不可或缺,但是贫困乡亲们的人格尊严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尊重,任何人以慈善之名亵渎群众尊严的行为,既为社会不容,当地群众和基层政府更要予以拒绝。我们的监管部门更应当严格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将某些“暴力慈善”甚至“伪慈善”们彻底清除出去,既不能让他们的行为玷污真正的爱心慈善,更不能让贫困老乡们沦为“伪慈善”家们的作秀道具,相对的经济贫困不可怕,为获些许施舍搭上人格尊严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精神上的贫困更需要及早摆脱。这些“伪慈善”行为,伤害的不止是真正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体,更是那些默默行善、想要施善的人。

良知是做人的脊梁骨。真慈善与伪慈善,差别只有一颗心,迈克尔.杰克逊,默默以个人名义支持37个儿童基金,一生捐出了3亿美元,谁能不动容?真者,不需宣扬,不需告白,不需新闻发布会,不需要记者,只需要一颗诚挚的心。给孩子摆拍,引导其对着镜头说贫困,再配上煽情的音乐,怎么惨怎么弄,一面勾起受众的同情,一面突出“爱心人士”的高大,以此达到他们所想要的目的。类似的慈善秀,每天都在上演。资助者秀存在,政府秀政绩。排场越大越好,动静越大越好。至于受助者会有什么感受,谁能想到呢?还记得曾经发生的“襄樊事件”吗?工会干部点名让一个贫困生作自我介绍,这位男生挪了两步,又猛地坐下,在全场愕然的注视下,男孩眼泪直流。只有她母亲知道:“娃的裤子穿得太久,裤裆炸线了。”会后,他扑到母亲的身上说:“妈,当穷人实在太蹩了!”和这位男生一样,在场贫困生的感受,是“尴尬、自卑,甚至屈辱”。这样的慈善终将毁坏这个脆弱不堪的慈善生态,但愿这一幕能感动一切慈善活动的操办者,请别再拿贫困生作慈善秀了。民间慈善原本是被寄予厚望的,但是,眼见不一定为实,有图不一定有真相,科技方便了生活,也方便了“伪慈善”者。我们不希望慈善是表演,更不希望慈善这个词被污染!我们的慈善活动,不是应该是宣传个人,而是让受助者感受到社会的关心,党的温暖,将来也做个有爱心的人。这样,爱心才会被传递,社会才会和谐。

这次,我们选择停止对这些贫困生的资助,实际上也很无奈,在事后也多次和家长和孩子沟通,希望孩子能够继续学业,不要放弃,但是可能对孩子的影响是在太大的,家长始终坚持,没有接受我们的建议。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我们最终选择了放弃,希望一切都能恢复到最初始的状态。同时我们也承诺,只要他们需要帮助,任何时候,我们都会伸出我们的手,不离不弃。当然,我们也会用最合适的方法去介入,就如同我们就是一家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