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秘石岩洞
近一个礼拜以来,脑袋里突然塞满了浆糊,写不出一个字。我无奈求助于案头的那些典籍,手不释卷地翻阅,希望神交到某位古圣先贤,得到他们的启示。
钻进石岩洞的时候,想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石岩村有个“犟头筋”,带了七根大蜡烛进洞,去寻找石岩洞的另一个出口,当然还有干粮和水。七根大蜡烛燃尽的时候听到鸡叫,见到了一位老和尚。老和尚说:“回去吧,你找不到的。”怎么回去,摸黑迷路了怎么办?老和尚问:“你没准备回去的蜡烛吗?”是啊,他坚信七根大蜡烛足够找到出口的。老和尚叹口气,给了半根蜡烛。这怎么够呢?我可是烧了七根大蜡烛才来到这里的。老和尚肯定说:“够了。”果然,半根蜡烛照着他回到入口。
我胡乱读着各种典籍,希望脑子里的浆糊变墨水,有点像那个在黑暗中举着蜡烛摸索,硬要找另一个出口的“犟头筋”。
一
10月30日,正在浑浑噩噩的当口,接到家泉兄电话,同时接到胡集臧先生邀请“重访白云山”,我们一起来到白云山下石岩村。臧先生介绍说,前天石岩村书记陈本亮陪同来石岩寺,告诉老臧是一根石柱头撑起来的。庙后石岩洞,七根大蜡烛走不到头。庙门口,99块石碑怎么都数不清。
84岁,曾任石岩村支书的刘守本老人和70岁的郑天英女士,是在遥对石岩洞的路边,石岩村二组遇见的,我们聊起了石岩寺。
郑天英说:庙后头是一个洞。一间堂屋,一间厅屋,三间厢屋,我们做小伢子的时候,还在庙里头读过书。土改时候,农会都在里头开会。
刘守本说:庙山下头曾经是个热闹集,开店子、开勤行、开茶馆,赶曾集走长路、做生意的都要在这里落脚,比碑亭子(原白云乡政府所在地)还要热闹。
刘守本继续说:山下有连着的三个洞:马洞、猪洞、蛇龙洞。一进洞门,四个大老爷(佛像),称四大魔像,比这屋还要高。破旧立新、破四旧的时候,老土改根子农会孙主席,把庙拆了回家盖了自己的屋。
郑天英说:四个老爷子的帽子,都是石头长成的。
刘守本说:“蛇龙洞”,传说一条大蟒蛇出来喝水,半截在洞里,半截在外头。脑壳伸在河里,身壳子搭在树上。
郑天英说:石岩寺的山叫庙山,南面河对岸的山叫猴山,庙山的山南头是龙头。这庙山和猴山啊,年年都在长,一旦长拢,地陷水干,先锋(邻村大竹园村的曾用名)就住不成人了。一位道士先生看不过,修了一座庙来“治”,用一块大碾盘堵住洞口,镇住蛇龙,蛇龙果然再也没有出现过。
唐宋以降释道融合,以至于当地人习惯将和尚和道士混称。我们在洞前找到了安放石柱头的圆形石窝,直径约50公分,深约30公分。石窝里的黑土是树叶等物质腐烂形成的,一股恶臭。李睿老师说,养花最好,化腐败为神奇。臧先生说,养蚯蚓最好,钓鱼。
蛇龙洞口,我们也找到了堵洞的那块花石大碾盘,我问一个问题:撑起石岩庙的那根石柱头,是蛇龙化成的吗?李睿老师说是。
二
“猪洞”洞口一侧被红砖砌筑堵了,另一侧用红砖砌了个小门,我们依次钻进去。洞口不深,显然是泥土淤积堵塞了。臧先生拿手电照住一个30公分左右的小洞说:“里面很深,洞口土被溜的很光,说不定藏着什么动物。”
99块石碑呢?我们四人在洞口两边的残垣破砖中仔细找,找到一块,甚至半块残碑也好啊!结果令人十分沮丧。
“马洞”洞口很大,洞室宽阔,像一个大厅。仰头望去,洞顶上真有四个圆形、螺旋状、大小不等的窝窝。郑天英口称,“四个老爷子的帽子,都是石头长成的”,即此。
家泉兄一直仰望着,细致察看了洞顶窝窝,发表意见说:“我感觉,这种奇观是水留下的痕迹。大家看,顶上四个窝窝和洞室的形状一样。水慢慢跌,先形成了上面的窝窝,最后形成这个洞室,大窝窝。当然,这种变化是漫长的,当以千年计。”
有道理!家泉兄不仅知识面广,且善于思考,让人服气。
进大厅左手底下有一个洞,臧先生拎着手电先下去了。该先生虽然减肥成功但还是太胖,我绕过他爬到最前面。一片绿叶,前面还有两片,虽已呈半干状态,依然生意盎然。但我不敢继续往前爬了,想起刚才臧先生在“猪洞”那番关于动物的言论。绿叶说不定就是动物带进来的,身上能夹杂树叶,这动物小不了。我毛骨悚然,“逃”也似爬上来。
从山上下来,顺山下的小路继续向东,走过石岩寺水库,遇到李睿老师的乡亲易学云大哥,听他讲“七根蜡烛”的故事。易大哥是石岩寺水库当年的建设者,亲手把那些石碑砌成了水库的闸口。李睿老师回忆,她小时候打猪草或者玩耍时,这里还是一条小溪。修水库的时间,应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70岁的村民郑天财又讲了一遍“七根蜡烛”,他说:“我亲眼见过石岩寺的石碑,99块碑怎么都数不清楚。后来碑被砸了,碑脚(座)还在。庙门口一棵元宝古树(俗称鸡公蛋树),两边都有石人站着。”
三
回程路上,我一直回味着“七根蜡烛”,村民们异口同声的故事。
“七根蜡烛”的路程,半根蜡烛也可以走完。前者是漫无目的追求、执念,走的多是歧路。后者则是放下、是觉悟、是捷径。
北宋柴陵郁禅师一日骑驴过桥,连人带驴坠落桥下,得一首《悟道诗》: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人人心中皆有一颗明珠,皆本具光明佛性。虽暂时被各式烦恼尘劳所遮掩,却圆润无瑕依旧,本质不变,只待“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南宋陆游《大圣乐》词曰:“苦海无边,爱河无底,流浪看成百漏船”。求田问舍、宦达名传、寿夭穷通,是非荣辱,多少事一旦放下。“从今去,任东西南北,作个飞仙”。
上半年在荆楚理工学院的活动中,市传文协会专家委员胡娉玮表演中华花道时,特意朗诵过这首《悟道诗》。她认为:若无蒙尘,便无光生。走了很多很多的歧路,其实都在正途的边上徘徊,突然回过头来,便是岸边。
白云守端禅师,是柴陵郁禅师“笨”一点点的弟子,时常持诵这首偈子,却无法参透其禅趣。后来随杨岐方会禅师学道,终于在耻笑中转迷成悟。
白云山,白云老祖传说是吕祖,又传是真武大帝,但究竟是谁?年代久远,加之碑文尽毁,一直众说纷纭,难道就是这位白云守端禅师吗?虽然最能说明问题的99块石碑没有了,寺庙的开山祖师失考。但“七根蜡烛”这一段公案,其蕴含的禅理与柴陵郁禅师的《悟道诗》如出一撤。
“七根蜡烛”的传说告诉我们,白云守端禅师把师父的《悟道诗》,编成了一个通俗易懂而又发人深省的佛理故事,不断对香客们讲述,流传至今。你燃烧时间,在黑暗中爬行,苦苦寻觅的那份光明,就藏在你的心里,躲在你的背后。
“回头是岸”,说的是离岸不远,甚至是本来就在岸边,只待你回过头去。
本文作者:王 君 市传文协会副会长 秘书长
图片来源:臧合轩 钟祥市志愿者协会胡集分会会长
李 睿 胡集作协秘书长
胡集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
本期编辑:魏萧竹 市传文协会志愿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