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集人物 - 臧合轩
一块普通的木板,通过他书写,涂色,雕刻,就变成了一块意韵高雅的书法刻字艺术品!这个神奇的人物就是臧合轩。
今年刚好年过50岁的他祖籍河南,1985年18岁时到湖北荆襄化工集团工作,现在是湖北凯越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同时担任钟祥市书法家协会胡集分会会长,王步强刻字艺术馆研究员。
与其他许多艺术不同,书法刻字艺术是种罕见的艺术种类。它最早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 后来发展到青铜器上,再后来就是门牌、门匾、寺庙对联等。这种艺术形式早年传到日本后,被日本艺术界在色彩、变形上进行了拓展,形成颇具特色的刻字艺术。
现在全国从事书法刻字也仅只有二万人左右,湖北省也不足一百人,乞今为止荆门地区只有臧合轩一人。爱上刻字艺术,他经过了几番波折。他从小在河南老家看大人刻匾、刻狮子,逐渐喜欢上了篆刻;16岁时,他开始学习书法,并参加了蔡国声的篆刻函授班学习篆刻,18岁分配到荆襄工作,篆刻作品就参加了荆门地区五厂联展。作品还入展湖北省楚天杯书法篆刻展,1985年4月,他订有书法报。一次,他从报上看到一个展览通知, 说有个日本刻字展在武汉展览馆展出一周,五一开展。他感到很稀奇,因为当时中国人不懂刻字,也没刻字艺术。于是,他三十号晚上从胡集坐火车去武昌,看了一整天。与中国古代的刻字比,日本刻字很具观赏性。从此,他爱上了刻字艺术,一有时间就自己在单位宿舍里摸索刻板,当时只能借鉴篆刻技法。
当时的国人书者,都瞧不起刻字艺术,所以臧合轩那时是没有老师教的。后来这项艺术在马来西亚、韩国、日本兴起,走向世界,中国人感到打脸,从1992年才开始重视,并举办第一届全国刻字展。当时全国才收到了200多件作品。模仿这些作品,臧合轩刻了二块,当时书法在木板上变形,夸张,许多人不接受,都认为把书法弄丑了!当时没有电脑,没有刻字书来参考,加上没人认可,他心中留下了一个结,慢慢的放弃了。
去年八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中书协刻字委员会终审评委王步强老师在广东举办书法刻字培训班,他想都没有想就报了名,自费前往广东新会参加学习了四天,在新会结识许多全国各地刻字师友,彻底重新认识了中国刻字艺术:刻字是一种立体书法,就是将字法、章法、笔法、笔势,通过构思,以不同的刀法和技法,巧妙地塑造出来。它要求熟悉工具,熟知材性,善选材用材,精于加工。初学刻字并不难,难在题材选择(即书写的文义内容)和巧妙构思创意,怎样把那几个字最艺术、巧妙地布局好,再用较长时间把章法、字法、笔法等表现形式确定下来,最后下刀完成,以达到审美艺术的高度。而善书是刻好字的基础,如若兼攻篆刻、绘画、诗词、装饰工艺,会更有益刻字创作。 “走出去,才知道我们落的太远了。”臧合轩深有感慨地说。从此,他重拾梦想,并且愈发执烈,走到哪里都不忘刻字艺术。
有一回,臧合轩进山为贫困户送慰问品,看到他们家拆了的一块老门板随意丢在房头,他一眼就看上就块刻字的好材料,当时没好意思说,随朋友走了。回来后,心里总是想着那块木板,就和夫人商量,单独再去看看那家人,谈谈那块木板。他和爱人买一百多元的东西,开车进山了看望了重病卧床的女主人,并表达了想买那块木板的意思。那家淳朴的山里人豪爽地说,直接拿去就行了,给钱坚块不要。木板拖回去后,臧合轩花了几天时间了把它刻成胡集书画社的牌匾。
他介绍, 现代刻字是一门综合艺术,从技法上讲,要掌握好三要素:书法、刀法和色彩。一幅刻字作品,多由三五个字组成,其内容要反映社会的审美主流,把传统和现代相结合。通过书法手段把这几个字形象有机有趣地组合起来,就需要很好的创意,形成这幅刻字作品的框架和灵魂。刀法就是通过雕凿工具把创意制作表现出来,其工具类似于书法的笔。这其中,要运用各种刀法,采取叠加、穿插、挪让等造型艺术,以多维的立体构成,深刻的内涵立意,粗狂的刀痕效果,表现大刀阔爷的凿刻之美,气势磅礴的阳刚之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色彩绘制成分,颇有工艺美术的民族特色,它不仅可以丰富刻字作品的形式美,还可以起到挖掘作品内涵的作用。如他刻的那块《大美荆门》。刻字艺术在选材上以木板为主,兼用多种异材。材料类似书法的纸,创作时要注重表现材料的自然肌理效果,材料的花纹,纹理,光泽,颜色,质地结构,形状等,以保持其自然意趣。
谈起刻字的感受,臧合轩思如泉涌:“刻字,让中国文字在自己手上重新过滤,让心中埋藏的文字表现能力那种能量展示于人,是超越文字的艺术表现, 是一种思想境界的超越,是对中国文字艺术的一种大升华,是一种畅快淋漓的享受。
他说,现在刻字艺术正在全国兴起,和书法,篆刻同为级别,但我们荆门本地对刻字艺术比较陌生,对这种艺术形式的认识不多,不够,希望举办公益培训班,成立荆门市书刻艺术馆,培养出更多的刻字艺术人才,让书法刻字艺术在荆楚大地发扬光大。
文章来源:荆门晚报,汪兵洋 整合编辑:胡集论坛-胡小集
臧合轩作品展示
请看下面楼层回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