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查看: 25700|回复: 0

[文学] 《易经》的起源

[复制链接]

Rank: 2

用户组:Lv2

发表于 2024-5-14 17: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至于《易》经出处和名字来源,在清华简出来之前,大家都懵然不知,比较出名的说法,就是《易》代表变,《易经》指的是记录万物变化之书。现在清华简《保训》篇出来,终于可以推断出《易经》的出处和最初的名字。
    《易经》之名,得自有易部落。所谓《易》经,就是有易部落经典的简称。《易经》之前并不叫《易》,而叫做《中》,《易》经后来定名于孔子。清华简《保训》记录的是周文王的书面遗嘱,可信度比较高。《保训》篇记录,“昔微矵中於河,以复有易,有易伓厥罪。微亡害,乃追中於河。微寺弗忘,传贻子孙,至於成康,祗备不懈,用受大命。”当初微为了复兴有易,而把《中》这部经典沉到黄河中。后来微因为沉典籍而在有易受到迫害,又把《中》这部典籍从黄河中捞出来。微的后代不敢忘,把《中》这部经典传至成康,熟读应用《中》来治理国家,承接统治人民的天命。这里的成康指的是夏朝的少康,可见《中》在少康复国也起了不小的作用。“昔舜久作小人,亲耕於鬲茅。恐,救中。自诣厥志,不讳於庶万眚之多欲,厥有施於上下远埶,乃易立埶诣,测阴阳之物,咸川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保训》中还记录舜胸怀大志,因为害怕自己一直做个普通老百姓,所以想办法得到《中》这部经典,想靠《中》来拯救自己的地位。舜深入阅读理解《中》的内容,用来指导实践操作,最终得到尧帝的赏识,继承了帝位。周文王把《中》,就是现在的《易经》,作为最重要的治国经典交代给武王姬发。既然《中》这部经典如此重要,而且出自有易,那为什么后世没有这部经典呢?把《中》和它出自有易的事实联系到一起,就知道《中》这部经典的原本名字渐不为人知,然后名字以《易》代替了。当然,舜得到《中》的时候,这部经典名字叫《不易》,舜指出《不易》实际上是被改变的名字,舜帝把它的原名还原为《中》。从微把《中》沉入黄河,可以推断最初的《易经》是刻在石头或青铜上。《易》经差点因为微沉黄河的举动而失传,这部古老而伟大的经典真是命途多舛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